核心提示: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邮政特快专递就成为国内最早的“快递”,直到目前中国邮政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覆盖范围最广、快递网点最多的国企物流公司,没有之一。“只要你在中国境内,不管在哪,我们都能送到,这就是中国邮政。”这句话在网络上走红。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邮政特快专递就成为国内最早的“快递”,直到目前中国邮政是我国历史最悠久、覆盖范围最广、快递网点最多的国企物流公司,没有之一。“只要你在中国境内,不管在哪,我们都能送到,这就是中国邮政。”这句话在网络上走红。
据了解,中国邮政总共拥有超5.4万个直营的网点,还拥有60多万个便民服务的加盟网点,中国邮政喊出的口号是“让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中国邮政”。有人问真的哪都到吗?答案是肯定的,中国邮政作为快递行业的“国家队”,其物流网络的覆盖率是全国第一,能够深入到普通快递到不了的偏远地区,堪称快递行业的“毛细血管”。
中国邮政“哪都能到”的背后到底是多少辛勤的付出?到底是什么铸就了这样的行业“国家队”?2022年“双十一”期间,《中国青年》记者对话中国邮政青年,一起探寻他们的成长之路。
努力是成长的阶梯
与史春华见面是在“双十一”当天,他身上偶尔传来的机器派单声总会将人带入到他所描述的那些工作场景中。
2011年,史春华成为北京市邮政速递有限公司中关村营业部的一名投递员。初来乍到的他面临着重重困难,由于对道段不熟悉,他骑着当时为快递员配备的没有棚顶的脚蹬三轮车,一趟一趟地往返于他所负责的区域内。那时,他的妻子刚刚怀孕,新手父亲与新员工的双重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他面临的常常是两难的选择。“很多时候只能是舍小家顾大家。”史春华说。
正如史春华所说,这一年他无一例外地错过了妻子的大小产检,也是这一年他对自己负责的道段更加熟悉,找到了工作赋予自己的责任。“大多数人都认为快递员这份工作没有门槛,可是当你真正干上以后,你才发现不是这样的,快递员也有很多工作技能,怎么把快递送得最快、最安全也是一门必修课。”11年来,史春华一遍遍地实践,从规划小区区域的配送时间到大件重件如何排列组合,现如今史春华将这些经验形成标准并普及给了更多的邮政员工。
2020年1月底临近年关,史春华与别人一样,正为马上可以回河北保定老家与妻儿团聚而欣喜,这时武汉传来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消息。得知消息后,史春华果断退掉了回家的票,开始了从早八点到晚八点送货物的“过年生活”,这一干就是40多天。从大年初六开始,北京的小区开始陆续封控,史春华作为中关村营业部经营营销负责人与就地过年的几名员工一起坚守在岗位上,而他一个人则肩负起了周边3个社区约3000个用户、单位的保供工作……
起初,他骑着装满货物的三轮车,后来三轮车装不下了就换成了小面包车,再到后来小面包车也装不下了,换成了金杯车,就这样史春华坚持到了正月十五……
史春华(右)为客户派送快件
提及艰险,这从不是史春华所顾虑的问题。他说,这就是中国邮政所赋予他的责任义务,他的每次开心与成长都跟客户的需求有关。疫情初期,按规定邮件只能送到小区门口,电话通知用户来取。有次遇到一个特大件,而收件人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无法自取,他立即安慰老人并联系社区物业说明情况,妥善解决了问题。第二天,他发现那位老人早就在小区门口等他了,看到他后,老人隔着铁门递给他一大包口罩。要知道在当时“一罩难求”的情况下,这份特别礼物,是对史春华工作的认可。
“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家,做快递员不是没有前途的。”讲述过往后,史春华对《中国青年》记者说道。入职11年来,史春华始终发扬“小蜜蜂”精神,践行“人民邮政为人民”的初心和使命,更被誉为“邮政快递行动代言人”,他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史春华说:“在这11年中,是中国邮政为我搭建了成长的阶梯。”史春华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以实际行动为邮政代言。国家邮政局“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央视直播连线,作为快递行业的投递员代表之一,史春华到现场参加节目直播,讲述疫情期间的暖心故事,介绍中国邮政“包装减量,胶带瘦身”的绿色行动计划。作为全国快递小哥代表,他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讲述“就地过年”期间揽派邮件的变化,让邮政快递行业“国家队”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2021年12月,史春华成为北京市青年联合会委员。
2021年2月史春华(右一)出席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讲述“就地过年”期间揽派邮件的变化
除了精进业务,2017年,史春华在公司的支持下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国家开放大学邮政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大专课程,2020年毕业后又趁热打铁报名了该专业本科课程。经过不断学习,他不仅掌握了营业部的所有业务,还成为营业部的多面手、领导信任的好员工、同事合作的好伙伴。
现在的他也始终在前进的路上努力着……
在这里,我实现了人生价值
2020年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这一年也改变了王东风的人生轨迹。
2020年3月1日,王东风决定从老家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只身前往北京从事邮政投递工作。在此之前,他并没有想过这份工作会有多辛苦,更不知道他会在这份工作中得到哪些成长。就这样,他成为北京市邮政速递有限公司十里河营业部的一名投递员。
成为快递员之前,他一直从事室内装潢设计工作,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与挨家挨户送快递的快递员工作有着巨大的反差。面对家人的不理解,王东风说:“人家都能干,我也一样能干。”
由于王东风以前从来没干过快递,刚开始的第一个月,虽然每天送件量不大,但他都要送到晚上很晚才下班。按照一天最多200件来说,有经验的投递员大概6点左右就能完成工作,王东风却要比其他人多出来五六个小时来一遍遍地梳理。“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当时来的时候是156斤,20天时间我掉了16斤。”王东风对记者说道。虽然累,但是从王东风来到营业部的第一天开始,就有老师傅带着他熟悉路段,教他派送的技巧,慢慢的,王东风成长为营业部的精英骨干。他说,就是这种“传帮带”的精神影响着他,他也会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见到王东风前,作为一个普通的“晚八下单人”,我从未思考过从下单、运输到配送,到底都有哪些环节?这一切都在11月10日的早上得到了答案。早上8点,记者抵达王东风工作的朝阳区十里河营业部,当看到安静、偌大、灯火通明的营业厅时,甚至不相信凌晨三点这里已经进行了当天的第一批货物分拣……
王东风进行快递分拣工作
“双十一”对于每位消费者的钱包都有巨大的冲击,同时冲击的还有每一位邮政工作者的体力。采访时,王东风总微笑着,他的眼神时刻都在诉说着朝气蓬勃、精神饱满,甚至于记者觉得他是“精心准备过的”。但事实上在接受采访之前,他才短暂地休息了两个小时,王东风从11月1日起便把营业厅当家,每天的休息时间也随货物的多少开启了盲盒模式,可他从未觉得辛苦。
走进十里河营业厅,《中国青年》记者肉眼可见20米的距离标注着十里河区域内所有的社区路段。早上的寂寥与这里忙碌的人们似乎格格不入,就这20米王东风到底能有多辛苦?答案是微信运动的三万多步。要怎么形容他的工作量呢?拿去年“双十一”来说,每位投递员当月平均要配送一万件货物。一万件是什么概念,大概就是整整5车装满8吨货物的车……当记者问到“生病了怎么办”时,他笑着回答:“由于吃饭时间常常不固定,经常会胃痛,有时候痛得只能蹲着使劲按住胃部,等到不痛了接着工作……”
如同他的名字,王东风出现在每一个需要他的地方。疫情之下,王东风与同事积极参与当地村委会的志愿服务工作,向身处疫区的居民投送急需食品,一辆辆邮政快递电车、一条条投递线路搭建起了贯穿村尾的生命线。收到食品的居民看不清他们的样子,不知道他们的姓名,但却记住了他们防护服背后的“邮政”二字。王东风和他的同事们用最朴实无私的付出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行业国家队的使命担当,什么是中国邮政的奉献精神。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文内容由入驻卓商务会员投稿发布或转载,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用户应基于自己的独立判断,自行决策投资行为并承担全部风险。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zhuoshangwu888@126.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